8月5日,联运环境召开内部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体员工深刻认识到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我国迈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都处于一个粗放型发展的状态。由于进入门槛低,散乱污是社会给予的印象标签。更因为生产作业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突出,严重背离我生态环境保护和废旧物资循环发展的战略,国家有关部门于是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
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只是在控制固废来源,促进再生资源行业升级转型的一个方面,但国内散乱污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产线上的智能识别分拣机械手臂
在这座分拣中心内,不仅大量部署智能识别分拣机械手臂,各类数据的采集、流转以及监控显示,也都布置于各个环节节点,并且在中枢后台,有关再生资源的各项数据和生产环节数据都能得到完全地分类汇集和分析,并加以可视化呈现。除了生产作业环节的全程数智化,布置于中心内各个有关位置的环境信息采集设备,可以实时获取和监控作业环境中的水、大气、噪音等等环保数据,一旦超标,可以随时警报,也能够应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保留和上传数据。
绿色数智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往往投资大,辐射区域广,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高,环保设施齐备,可以承担起行业重要信息的节点职能,对再生资源的来源和去向,都能有可靠的监控和溯源,能够为行业发展决策提供足够可靠的依据。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数智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逐渐取消那些散乱污的个体业者和小作坊,可以为行业甚至全社会创造公平发展的经济环境。绿色数智化技术不仅可部署于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它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再生资源行业全链条,在前端回收环节也有大规模的应用。
在前端回收,联运环境还研发了“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箱”,不仅可对投放的生活垃圾组份加以智能化识别,而且可对投放的垃圾进行溯源,并可计量计费,从而实现可对居民投放行为加以规范,进而实现对垃圾分类和投放质量的可控,并且,可以对箱体周边的环境信息进行获取和监控,使之成为环境监控链条中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
因此,大力发展数智化绿色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加大对分拣中心环保设施的投资,是推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的重要一环。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要建成绿色分拣中心1000个以上,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散乱污”状况要明显改观,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要实现大幅提升。
所谓“绿色分拣中心”,就是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在生产运营过程中,能够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全程贯彻低碳环保理念,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得分拣中心成为生产、信息和环保的重要节点。
为深入贯彻这一理念,国内很多企业在数智化绿色分拣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有可行的方案投入实践。
在杭州市临平区,联运环境投资运营的一座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就是全面贯彻这一理念的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典范。
▲各个屏显终端显示实时数据
▲产线上的智能识别分拣机械手臂
在这座分拣中心内,不仅大量部署智能识别分拣机械手臂,各类数据的采集、流转以及监控显示,也都布置于各个环节节点,并且在中枢后台,有关再生资源的各项数据和生产环节数据都能得到完全地分类汇集和分析,并加以可视化呈现。除了生产作业环节的全程数智化,布置于中心内各个有关位置的环境信息采集设备,可以实时获取和监控作业环境中的水、大气、噪音等等环保数据,一旦超标,可以随时警报,也能够应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保留和上传数据。
绿色数智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往往投资大,辐射区域广,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高,环保设施齐备,可以承担起行业重要信息的节点职能,对再生资源的来源和去向,都能有可靠的监控和溯源,能够为行业发展决策提供足够可靠的依据。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数智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逐渐取消那些散乱污的个体业者和小作坊,可以为行业甚至全社会创造公平发展的经济环境。绿色数智化技术不仅可部署于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它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再生资源行业全链条,在前端回收环节也有大规模的应用。
在前端回收,联运环境还研发了“生活垃圾智能回收箱”,不仅可对投放的生活垃圾组份加以智能化识别,而且可对投放的垃圾进行溯源,并可计量计费,从而实现可对居民投放行为加以规范,进而实现对垃圾分类和投放质量的可控,并且,可以对箱体周边的环境信息进行获取和监控,使之成为环境监控链条中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
▲联运知慧科技研发的垃圾智能回收站(资料图)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发展和迭代,运用数智化技术的再生资源行业必将摆脱长期以来的不良社会形象,向更文明,更环保,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关于联运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服务中心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Copyright (C) 2013 www.zjliany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303443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1824号